观察 | 选择语言服务的几大常见误区,你怎么看?
国际译联近日发起了"伦理准则与译员角色"调查,旨在将行业内的一些灰色行为放在阳光下,规范行业秩序、净化行业环境,引发了对于翻译行业发展方方面面问题的大讨论。而以下这篇《赫芬顿邮报》此前刊登的一篇对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观察文章,有助于增进语言服务供需双方间的相互理解,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多的借鉴意义。译世界特将该文编译刊发于此,供各位业内人士交流探讨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在需要翻译服务时,如何选择翻译提供商,颇费周折,且不可控因素非常多。如何保证自己能选择到翻译质量靠谱、价格适宜的翻译提供方,费时费力。
很多人期待中的翻译服务,就像修车时"把自己的车子交给修理厂,然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"那么省事、便捷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你如何把控修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?毕竟,如果不预先对于需要翻译的材料有个框架性的了解,你要如何评估译文质量呢?
鉴于语言服务的这种特殊性,很多人在选择翻译服务时有一些自我判断的逻辑,以便得到较高的翻译质量,但是这些评价标准是否客观、有效呢?在当下的语言服务市场,就流传着这么十种不成文的选择语言服务商的方式。至于这些选择方式的孰优孰劣,我们就一起来逐一探讨。
很多人在选择翻译服务时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:他们将翻译业务交给翻译机构甲,而将翻译审核交给翻译机构乙,觉得这无疑是给自己的译文质量买了"双保险"。
从几个方面来看,这种做法都是非常荒诞的。首先,负责翻译审核的这个机构的注意力会集中在"挑错"上,为了"保证自己的工作量",无疑他们会拉起"错误"的大旗。有时候甚至会出现"为了挑错而挑错"的情况,以获得较高的报酬。
除此之外,该客户还需要不停地花费精力周旋于两个语言服务提供商之间,将一方的意见反馈给另一方。由于一方是给另一方挑错的,就注定了两方意见的不调和,而客户想要在两方的意见中间做出一个取舍,则完全是将自己陷入两难。
在成熟的充分自由市场,这样的情况可能存在,在国内遇到这样“奇葩”客户的概率可能还相对较小。 当下中国是效率优先,速度至上,来来回回反复恐怕客户更加不乐意。
一个出版作品诞生背后,就算是最好的作家,也离不开编辑、校对的辅助。同样,在专业的翻译流程中,也涉及到相应环节的各方。
有时候,直接与一个职业译者打交道,就可以顺畅地完成翻译业务的合作。但是在更多的时候,单单与译者本人打交道是不够的。译者还需要一个译审来帮助他们进行译文的把关审核,这就像是对翻译成品进行二次审视的机会,大部分时候,这种"二次审视"是非常必要。
不仅如此,如果你遇到的是较为复杂的待译内容--例如是包含多语言的内容,或者面对的是较为复杂的文件格式、或者较为生僻的内容类型,一个协作化的翻译团队会是更好的选择。
在翻译这样一个多语种、多平台、多流程环节、知识技能复合化生存的行业,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专业化才是更有价值的。我们身处“语言服务协作化时代”,一个人搞定一切的情况,可以说是彗星撞地球那么罕见了,更常见的是翻译、审校、排版等等流程化处理。就算女王御用级别的翻译大神,也不可能面面俱到,更何况人会受时间精力所限。
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长期稳定的翻译合作伙伴和特定的合作译员。随着合作的深化,译员对于有翻译需求的固定客户会越来越熟悉,比如他们喜欢的写作行文风格、语气语调等。这就像是一位司机,当他对于一条路线熟悉了之后,就会显得更轻车熟路。对于译者来说也是如此,人们在选择翻译服务时,会优先想到此前合作默契的译员和翻译机构。
持有这种想法的客户的心态大致类似于“More Choice, More happy”,抱歉,那只适用于在麦当劳挑选汉堡。对于翻译服务这样一个创意性服务产业来说,很多情况下,大家都在默默寻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。发现一个好的翻译公司,就会愿意一直一直合作下去好么,除非这家公司的报价突然有了大的调整,自己的预算cover不到,又或者说,这家公司里自己项目长期合作的核心译者跳槽去了别家。哈哈,遇到这样的情况,换作我的话,还极有可能继续追随呢,好么~~~PS:总之一句话,找到一个靠谱的翻译公司之后,就此“在一起”不离不弃吧。毕竟,每换一家公司,就是拿自己当一次“小白鼠”,不管你愿不愿意,反正我是不愿意的~~~
有时候,人们认为,选择一家规模大的翻译机构,有助于获得较为高质量的翻译服务。毕竟,一家拥有数千计译员、能处理数百种语言的"规模型企业",是一种实力的象征,也是一种质量的保障,对吧?
其实不然——"大而全"有时候比不上"精而专"。在你需要的是一种特定语言、特定细分行业的翻译服务时,一家正好拥有"对口"兼职译员的小翻译公司,或许是更优的选择。
大型翻译公司有他们自己的使命和作用--通常为一些拥有大量翻译预算经费的大企业客户服务。正如对于没有孩子的单身人士来说,小型货车就不算是买车好选择一样,大翻译公司并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优选择。
你在挑选翻译机构的时候,也是用“bigger and bigger”的思维么,有一种情况叫做“店大欺客”,话说,翻译界或者也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的。当然,也没有“一棒子打死一船人”的意思,相对而言,通常情况下,一家大的翻译公司,往往意味着有更好的资质和条件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译员。此外,大的翻译公司往往也意味着可以接到更多的大型翻译项目,译员也拥有更高的锻炼机会。话说,NBA球员需要”手感”,翻译也是需要“状态”的,而这种状态无疑是“勤耕细作”。PS:这里要说的另外一层意思是,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,都需要与大的翻译项目合作,例如,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,我要去找一家最大的翻译公司,来为我翻译简历么?或者,我们直接用一些简历翻译工具,再找一个MTI学长或者学姐给把个关就好啦~~~
通常情况下,人们希望自己得到的翻译服务的翻译质量是可控的。于是,他们还想到了一个"绝妙主意":他们将翻译业务交给翻译公司甲之后,把甲翻译公司的翻译成果,发送给翻译公司乙进行"回译"!
是的,你没听错,如果甲公司进行的是"中翻英",那么乙公司则负责进行"英翻中",然后对两个公司的版本进行对照。他们认为,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出现翻译谬误的概率降到最低。事实上,这样的方式注定是会失败的,而且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如果担当"回译"的这个人出现了任何错误,那么原文与回译的译文就肯定会出现不同,但是,翻译客户往往无法确认是否是原文中的错误。
这让我想起一些高校的学子为了逃避毕业论文"查重"的一些做法,先把中文文章翻译成英文,再翻译回来,经过这样的"出口转内销"的过程,通过文章"查重"妥妥的:)但是换在挑选翻译服务的情况下,哇,不够捣乱的哇~~~
本文由译世界编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编译:鈊歆
来源:译世界